脑血癌有什么样的药物可以治疗?
人气:
12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发布时间:2008-12-12 12:52:37
>>>>>>>>提问
>>>>>>>>休闲养生网回答:休闲 居 编辑
1. 开颅显微手术
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手术造成的损伤减到最小,并可以通过小骨窗(直径3cm)进行血肿清除;有助于暴露和切除血管瘤、血管畸形等原发病变,找出破裂的血管并电凝之;避免了高压吸引,以防对血肿腔壁的损伤,增加进一步出血。
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源于豆纹动脉的一支约20
107
0~400μ的分支。如果术中没有彻底止血,或者术中操作损伤了豆纹动脉,术后可能会形成更大的血肿,造成更严重的功能障碍。同时,为保证良好的功能恢复,在对分支动脉止血时,要保护好豆纹动
的主干[17]。吸除血肿时,要持续冲生理盐水,并尽可能的全部清除血肿。对紧粘在腔壁上的血凝块,可以残留,以防止强行分离引起出血。当内囊没有完全被破坏时,清除血肿能使神经功能恢复的更好[5]。
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。对于颞叶血肿,有人提倡用外侧裂入路取代传统的经颞上回入路手术。打开蛛网膜和外侧裂,暴露岛叶,然后切开岛叶皮质清除血肿。可以减少损伤,同时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[18]。有作者认为,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,经额入路较经颞入路为好[19]。
2. 立体定向钻孔抽吸术
70年代末期,立体定向外科作为一项技术发展起来,其最初设想是以最小的损伤到达一个目标区域。Backlund和von Holst[20]首次先报道了应用立体定向仪器成功清除了脑血肿。
在立体定向治疗
中,由于血肿的中心较韧,吸出困难,吸出含有血凝块的血肿需要超过70cmHg的负压。这增加了操作损伤的可能,并且不能完全清除血肿,当吸引管置于血肿中心时,只有1/3的血凝块被吸出[21]。同时,血凝块需要4-5天才能被逐渐吸除,半暗区内的神经元与血红蛋白等毒性物质长时间接触。24小时后,神经元的活性会显著降低。为增加血肿的吸除速度及吸除率,采用了在抽吸针内置入各型螺钻,以及应用超声吸引装置等各种方法[20,22-24]。但这些技术都是应用强力的方法,这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。所以,开颅手术经常取代立体定向而被推荐。由于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,主要适合于老年、一般状况差的病人和位于深部的小血肿。
Dio[25]等首先报导了在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液化血肿,然后进行抽吸的方法。CT随访结果显示血肿在几天内被完全清除。Niizuma[26]等报道了应用此方法治疗了175例核性出血的病人,其中80.9%的病人恢复了良好的生活。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,尿激酶没有神经毒性,不会造成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再出血,具有很好的安全性[21,27-30]。此方法为日本的神经外科医生所推崇,出现了大量的应用纤溶药物辅助治疗脑血肿的报道。在美国, 尿激酶没有被批准用于脑血肿溶解治疗,相关临床研究报道少见。研究发现,tPA可以更迅速、更有效的溶解血凝块,同样具有临床安全性;同时能够特异性的减轻血肿周围间质内水肿、防止动脉瘤破裂以及高血压脑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[31-34]。
对于长形血肿,很难通过一条途径到达血肿的长轴两端。Niizuma和Suzuki[35]介绍了一种双通道吸引技术,可以在不应用过度负压的情况下吸出大部分血清成分和血肿。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反复穿刺是有害的,这可能会引起皮质损伤。
研究表明,立体定向抽吸技术降低了轻型出血病例的死亡率,但两组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。对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1-3级的病例(轻或中度出血),功能恢复更好;但对于评分达4a的病例,直接手术清除血肿效果更好[4,6]。
3. 内镜技术
借助神经内窥镜,通过一个小孔进行血肿清除。Auer[36]等进行的随机化对照研究发现,在内镜下清除皮层下血凝块较单纯应用药物治疗,其死亡率显著降低,临床结果明显改善;核性出血和丘脑出血的病人,总的效果并不比药物治疗好,但病人的生存机会更高。这并不比其他外科治疗的结果更好,但内镜技术具备了脑血肿外科治疗发展方向的基本方向,即安全微创、暴露确切、迅速方便。
4 .
859
脑室持续外引流
这种方法常用于缓解增高的颅内压。因为引流管常被血凝块堵塞,脑室持续外引流对于伴有脑室内血肿的病例并不总是有效。有作者认为,行双侧脑室前角穿刺冲洗引流效果更好[18]。
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