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走向未来的八种能力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8-04-07 09:03:56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  为让孩子在走向社会后能生存得更好,作为父母该对孩子的未来做些什么呢?有关专家提示,要造就能跟上世界发展步伐的孩子,不妨从现在起就培养好孩子的八种能力。
 
    思考1:当今孩子的能力缺失什么?
 
    一项对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能力研究比较中发现,由于养育文化和教育手段的不同,使孩子在能力上的差距显现出来。
 
    譬如,美国学生除了学业之外,要参加很多课外的活动。重点之一就是体育运动,旨在培养孩子冒险精神、团队精神、勇气和意志力;他们的寒暑假不是淹没在作业的海洋中;他们很小就开始打工,旨在开发独立生存的劳动技能;他们有很多时间参加社会活动,当志愿者,旨在培养社会使命感、公民责任感以及组织创新能力。
 
    中国的不少学生除读书之外,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和生存压力。节假日和寒暑假,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、兴趣班。他们缺乏机会学习怎样为人处世,连家务劳动也很少参与。结果是学会了琴棋书画等“十八般武艺”,却缺少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,造成孩子心理不成熟,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 
    专家认为,地球村正变得越来越小,中国的未来需要符合世界发展的新型人才。
 
    思考2:适应未来应具备哪些能力?
 
    1.懂得如何学习
 
   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独特而宝贵的天赋,并对孩子的天赋进行适当引导,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学习,使孩子掌握更广泛的技能。
 
    提示:可以在游戏场上激发孩子的奇思妙想;在游戏或手工劳动中,让孩子通过经历提出各种问题。
 
    2.学会如何交流
 
    在传播和信息时代,应该让孩子学会对信息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反应。友好地、就事论事地讨论和交流,甚至是妥协都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。
 
    提示:打电话、聊天、通邮件都是迅速找出关键信息,并且做出反应的有效手段。谈话也是训练孩子倾听、保持注意力、理解对方意图、更好地组织语句,以及如何用手势语言来配合表达的方法。
 
    3.保持沉着应对
 
   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,孩子应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,那就是沉着冷静。专家指出,只有在沉着冷静的前提下,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天赋。
 
    提示:保持冷静的前提是,对自己的能力和经历的信任。因此,应该允许孩子独立地尝试做一些事情,而不要总是担心他们会犯错误。
 
    4.节俭是美德
 
    几乎有80%的父母都认为,在如今物质比较丰富的环境下,孩子越来越难具备坚强的个性、吃苦耐劳的精神,以至使他们的天赋也难以得到发挥。专家认为,当孩子不知道享有的物质从何而来、价值几何的时候,他们就无法为今后的生活做好准备。
 
    提示:为孩子创造一个节俭生活的氛围。当孩子提出要买流行的衣服、买昂贵的玩具或时尚的电子产品时,父母有时要说“不”。
 
    5.正确使用媒介
 
    这方面的能力包括:用鼠标在互联网上冲浪、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等。只有让孩子认识并且掌握媒介的个性,才能在无穷无尽的网络之间、在上百个频道之中不迷失方向。从中挑选适当的电子游戏或电视节目,或是在网络上有目标地寻找信息,并且对内容有一定的鉴别能力。
 
    提示:学龄前孩子每天看电视或上网时间不应该超过1小时;父母要告诉孩子,长时间观看或收听对接受和理解能力会有很大阻碍,要学会在恰当的时间下网和关掉电视。
 
    6.完整的人格特征
 
    完整的人格特征是:有创造性、动手能力强、灵活、上进、开放和兴趣广泛。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通常有很好的自信,他们既会哄宝宝,也会换汽车轮胎;既会爬树,也会做饭;既会使用工具,在换尿布的时候也同样会表现出色。
 
    提示: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在行为方式上打上性别烙印。当孩子没有要求扮演某种性别角色时,他们才能更适应现代社会生活。
 
    7.自如地应用外语
 
    语言是世界的大门,孩子应该具有打开大门的钥匙。专家建议,不妨让孩子早点接触外语,最佳时间是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开始学习。
 
    提示:孩子学习外语时,不要向他们灌输繁琐的语法和枯燥的单词,而是通过背诵歌谣、讲故事的方式开展,也可以将日常的学习、游戏的内容和外语学习结合起来。
 
    8.健康的身体
 
    现在的西方工业社会,每5个孩子就有1名因为体重超重而需要节食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这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所致。
 
    提示:不妨将薯条、甜食、汽水等食物从孩子的食谱上划去,并鼓励孩子多运动。
 
(转载自《上海家庭报》)
 
  
  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