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孩子“学乖”的六点建议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7-12-28 08:13:43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    
    当孩子不顺从大人的意见、固执己见时,不少父母会习惯从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孩子的心思,结果常常事与愿违。孩子为何淘气不听话?怎样才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?以下事例也许能带给您启发。
 
    案例1:微微虽然是个女孩,却是家里的“破坏王”。有时,妈妈陪她搭积木,在就要完成之际,微微会突然上前一脚把积木踢翻;妈妈抱着布娃娃给她讲故事时,她会揪掉布娃娃的一只脚扔在地上。妈妈觉得女儿的淘气行为不可思议,但仍一次次地告诉自己要“耐心,克制……”但是,女儿根本不领情,仍然我行我素,结果,家里常常出现鸡飞狗跳的场景。
 
    案例2:从炎炎2岁起,妈妈就试图培养他玩好玩具后收拾整齐的习惯,现在炎炎已经4岁了,他还是做不到。妈妈尝试过很多办法,自己示范、没收玩具、取消零食等,每当这时,炎炎总是用无辜的眼神看着妈妈,或者委屈得直哭,但就是坚决不收玩具。
 
    专家分析:孩子有多种个性,像微微就是个好动的孩子,她可能并不觉得把积木搭高有什么乐趣,相反,搭高后轰然倒下却能让她感到兴奋无比。由于妈妈总是让她做“女孩子该做的事”,微微会有被束缚的感觉,于是越想释放自己。
 
    而炎炎的行为,也并不像我们成人所认为的是懒惰或没有责任心。可能是他认为玩具太多了,不知道该怎么收拾;或是如果他把“动物园”都收起来之后,他的动物朋友晚上该睡在哪里呢?因为在他眼里,那些玩具并不是塑料制品,而是有生命的伙伴。
 
    当孩子不顺从大人的意见时,不要硬逼着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。事实是,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好,孩子就越愿意听父母的话。孩子把顺从作为让父母高兴的途径,或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的副产品。
 
    那么,父母又该如何做得更好一些呢?
 
    建议一:让孩子感觉安全
 
    安全感是通过许多小事建立起来的,譬如当孩子在婴儿期,一觉醒来第一反应想知道房间里有没有人。于是,他会发出试探性的响声,且从小变大。如果这时有人立即应答或轻轻一拍,他就会感觉满意了。
 
    建议二:不要随意骗孩子
 
    尽量避免一些父母会觉得不以为然的“欺骗”行为,譬如妈妈上班时,可以直接告诉孩子:“妈妈要去上班,不能和你在一起了。”虽然孩子听后会感到伤心,但要比不打招呼就离开好得多,那样做的话可能会让孩子留下终身摆脱不掉的不安。
 
    建议三:建立共同的语言
 
    可以通过与孩子经常聊天等,寻找与孩子的共同话题,培养与孩子的共同兴趣。“共同”的概念,并不是孩子画画时,父母坐在一旁陪伴,而是应参与其中,一起完成部分工作。
 
    建议四:举办固定的活动
 
    最简单的做法是,下班回家或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后,父母可以放下所有的事情和孩子待上10分钟,一起吃点小点心等;或在晚上临睡前,和孩子一起朗读一段古诗。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常常是这些细水长流的小事累积而成的。
 
    建议五:感受孩子的感觉
 
    心理学认为,感觉敏锐的父母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、培养安全感。父母不妨多关注以下细节:孩子的情绪如何?有何特别的举动?出现哪些特别的表情?孩子心灵的秘密,很容易表露出来,关键在于父母能否捕捉。
 
    建议六:让你的身体说话
 
    幼小的孩子一般难以听懂父母所说的话,而父母的声调、表情和身体语言却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。当父母对孩子说“不要害怕,妈妈一会儿就回来”的时候,如果身体没有给她同样的暗示,对孩子的抚慰作用就不会很大。
 
    因此,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别忘了运用必要的手势和表情。
 
(转载自《上海家庭报》)
 
  
  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