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一海螵蛸的药理作用有那些?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7-08-18 23:37:47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>>>>>>>>提问同上
>>>>>>>>休闲养生网回答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螵蛸 (《纲目》) 
【异名】乌鲗骨(《素问》),乌贼鱼骨(《本经》),墨鱼盖(《中药志》)。
    
【来源】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内壳。休 闲  居 编    辑
    
【动物形态】①无针乌鲗,又名:花拉子、麻乌鲗。
    头部短,长约29毫米,两侧各有1发达的眼;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窝。
   前部中央有口,前方有腕4对和触腕1对,腕呈放射状排列于口的周围,长度相近,内方有吸盘4行,其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;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。
   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;触腕穗狭小,长约40毫米,其上有吸盘约20行。
   头部的腹面有1漏斗器。
   胸部卵圆形,长达157毫米(背面),宽约65毫米;两侧有肉鳍;胴后腹面有1腺孔。
   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。
   外套腔背面中央有1石灰质的长椭圆形内壳,后端无骨针。
   肛门附近有墨囊。
    栖于海底;遇敌时由墨囊放出墨液,以掩护自己。
   肉食性。
  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    ②金乌鲗头部长约30毫米。
   腕的长短相近,各腕吸盘大小相近,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钝形小齿;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。
   触腕稍超过胴长,触腕穗呈半月形,上有吸盘约10行。
   胴部呈卵圆形,长可达20厘米,约为宽度的1.5倍。
   生活时体黄褐色,胴背有紫棕色细斑和白斑相间,雄性胴背有波状条纹。
   内壳后端具粗壮骨针。
   近漏斗管附近有贮黑水的墨囊。
    分布黄海、渤海及东海一带。
    以上动物的缠卵腺(乌鱼蛋)、内(乌贼鱼肉)、墨囊中墨液(乌贼鱼腹中墨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    
【采集】收集从乌鲗鱼中剥下之内壳;或于4~8月间,捞取漂浮在海边的乌鲗内壳,漂净,晒干。
    
【药材】①无针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,边缘薄,中间厚,长9~14厘米,宽约2.5~3.5厘米,中部厚约1.2~1.5厘米,腹面白色,有水波状纹,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,占全长的1/2或1/2强。
   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,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,中央有1条明显的隆起,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,角质缘呈半透明状。
   末端无骨针。
   体轻,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有明显的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。
   除背部硬膜外,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。
   气微腥,味微咸。
    ⑦金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,中间厚,边缘薄,长13~20厘米,宽5~7厘米,中部厚0.7~1.5厘米。
   腹面洁白,有水波状纹,自尾端至最厚处约占全长的5/6~4/5。
   背面磁白色,微带淡红色,密布小疙瘩状的突起,中央有1条较明显的隆起。
   末端有1骨针。
    以上药材均以身干、体大、色白、完整者为佳。
    主产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山东、江苏、辽宁沿海地区。
    
【化学成分】含碳酸钙80~85%,壳角质6~7%,粘液质10~15%,并含少量氯化钠、磷酸钙、镁盐等。
    
【药理作用】乌贼骨中所含的碳酸钙,可作制酸剂。
   新鲜乌贼中所含5-羟色胺及另一种物质,可能是一种多肽类(脑、腮、心含量较多)。
   人食乌贼中毒可能即此物质引起肠运动的失调所致 
【炮制】海螵蛸:刷洗干净,晒干,砸成小块。
   炒海螵蛸:将海螵蛸块,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。
   煅海螵蛸:海螵蛸放般罐内,煅至焦黑色,取出放凉。
    
【性味】咸,微温。
    ①《本经》:味咸,微温。
    ②《吴普本草》:冷。
    ③《别录》:无毒。
    ④《药性论》:有小毒。
    
【归经】入肝、肾经。
    ①《纲目》:厥阴血分。
   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肾经。
    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、肾三经。
    
【功用主治-海螵蛸的功效】除湿,制酸,止血,敛疮。
   治胃痛吞酸,吐、衄、呕血,便血,崩漏带下,血枯经闭,腹痛癥瘕,虚疟泻痢,阴蚀烂疮。
    ①《本经》: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,血闭,阴蚀肿痛,寒热癥瘕,无子。
    ②《别录》:惊气入腹,腹痛环脐,阴中寒肿(一作丈夫阴中肿痛》),又止疮多脓汁不燥。
    ③《药性论》:止妇人漏血,主耳聋。
    ④《唐本草》:疗人目中翳。
    ⑤《食疗本草》:主小儿大人下痢,炙今黄,去皮细研成粉,粥中调服之。
    ⑥《本草拾遗》:主妇人血瘕,杀小虫。
    ⑦《日华子本草》:疗血崩。
    ⑧《纲目》:主女子血枯病,伤肝,唾血下血,治疟消瘿。
   研末敷小儿疳疮,痘疮臭烂,丈夫阴疮,汤火伤,跌伤出血。
   烧存性,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、鹅口,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,同银朱吹
					
  
  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