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问凭这两份药方能说出它们的功效吗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7-08-18 23:27:56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>>>>>>>>提问(1)柴胡24、桂枝12、干姜12、黄芩6、炙甘草10、牡蛎16、天花粉16、茯苓24、生白术16、熟附子9 单位克.
  (2)枇杷叶10 g、桑白皮10 g、黄芩10 g、丹皮10 g、赤芍10 g、桅子10 g、蒲公英20 g、薏米30 g、山楂10 g、甘草6 g
  请教:这两个药方分别是治疗什么的,能同时服用吗?希望能从中医角度说的通俗易懂一些.
休闲   居编 辑
>>>>>>>>休闲养生网回答:第一个方子感觉乱.柴胡量独大,应该为主药,疏肝理气,能升(药性能向上)散(能发汗透表).加黄芩,苦寒泻上焦在里之热.这是小柴胡汤的主要成分.用要用于内热.      但后面用了干姜,附子这些个大热之品,又象是在治内寒.与以上两药茅盾. 
还有牡蛎是潜阳软坚,固涩之品,也好象是与柴胡说不过去.
在这里好象还看到了四君子汤的成分,(甘草,茯苓,白术),只是减去了人参.要说这个和附子,干姜一起还好说,就是治疗脾胃寒的方子.但在这里减去了人参,是怕助火呢?(以经有了附子和干姜,要比人参热).还是怕气滞呢?(这里没一样行气的药物).对了,附子,干姜加甘草也是个经方,叫四逆汤.是治疗内寒盛,格阳气于外的内寒假热症.要是按这个思路来想,用牡蛎止汗也说的通,但以有里寒用温热药,又为什么用清肺热的黄芩呢?还有易发汗的柴胡?天花粉是生津止渴的,用于内热产生的口渴.这里又有这味大热大燥的.      不分析了.你再看一下别人的答案吧.
第二个方子好说.用于肺热而产生的咳吐脓痰.
个人之见,供参考.
  
  
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