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心脏的心电图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7-08-18 21:13:11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>>>>>>>>提问关于它是怎么去判断各个波行,和每个波行代表的意思,包括有异常波行代表的意思。
>>>>>>>>休闲养生网回答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 电 图Electrocardiogram(ECG) 
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.心电图产生原理 
休闲   居 编 辑
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
除极(depolarization)状态 外负内正 电源前 电穴后 电极对向电源-向上波形 
复极(repolarization) 电源后 电穴前 电极对向电源-向下波形 
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 心外膜向心内膜 
心电向量(vector) 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
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
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
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
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
2.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
P波:心房的除极过程 
P-R段(P-Q段):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、希氏束、束支的电活动 
P-R间期: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
QRS波群及命名:心室除极 
ST段和T波: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
Q-T间期: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
3.心电图导联体系 
肢体导联(limb lead) 
Einthoven三角 
标准导联-双极肢体导联 I II III 
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L aVR aVF 
额面六轴系统 
胸导联(Chest lead) 
单极导联V1-V6 
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,将三者连接起来,构成无干电极,为负极 
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1.心电图测量 
走纸速度25mm/s时,纵线1mm=0.04s 
标准电压1mV=10mm时,横线1mm=0.1mV 
心率的测量:60/R-R或P-P间期的秒数 
各波段振幅的测量: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,下缘到波底 
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
12导同步心电图 
P波、QRS波、Q-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
P-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 
单导心电图 
P波、QRS波:最宽的P波、QRS波 
P-R间期:最宽大P波且有Q波 
Q-T间期最长 
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
平均心电轴: 
概念:平均QRS电轴,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,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,是额面电轴 
测定方法:I、III;目测;代数和 
临床意义 
- 30° ~ +90° 正常范围 
+90° ~+180° 右偏 右心室肥大 左后分支阻滞 
- 30° ~ - 90° 左偏 左心室肥大 左前分支阻滞 
- 90° ~- 180° 极度右偏 
心脏循长轴转位 
心尖?心底 
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 
逆钟向转位 左心室肥大 
2.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
P波 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
形态:圆形 偶有切迹 
综合向量:左、前、下 
I、II、AVF、V4-V6向上;AVR向下 
时间:< 0.12S 
振幅:肢导 < 0.25mV;胸导 < 0.2mV 
P-R间期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
正常范围:0.12~0.20s 
心动过速时缩短,心动过缓时延长 £ 0.22s 
QRS波群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
时间:0.06 ~0.11s 
波形和振幅 
V3 R/S=1 
V1< 1mV V5、V6 < 2.5mV 
AVR < 0.5mV 
AVL < 1.2mV 
AVF < 2.0mV 
I、II、III主波向上 
肢体导联<0.5mV或胸前导联<0.8mV为低电压 
Q波:振幅<同导联1/4R,时间<0.04S 
J点:自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 
ST段:自QRS波群终点与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
下移<0.05mV;抬高 V1、V2 <0.3mV;V3 <0.5mV 
T波: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
方向:与主波一致 ;振幅:> 同导联R波的1/10 
Q-T间期: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,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
正常范围:0.32-0.44s 
校正Q-Tc= Q-T/ R-R 
U波:T波后0.02~0.04s的振幅很小的波,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
第三节 心房、心室肥大 
1.心房肥大 
右房肥大(right atrial enlargement) 
P波高尖,振幅30.25mV,II、III、AVF显著又称“肺性P波” 
左房肥大(left atrial enlargement) 
P波增宽30.12s,I、II、R、L; 
呈双峰,两峰间距30.04s,又称“二尖瓣型P波” 
P波终末电势(Ptf):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£0.04mm.s 
双心房肥大:P波增宽30.12s,振幅30.25mV 
2.心室肥大 
左室肥大(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) 
Rv5/v6 >2.5mV 
Rv5+Sv1>4.0mV(男) >3.5mV(女) 
RI >1.5mV, RaVL >1.2mV, RaVF >2.0mV 
RI+SIII>2.5mV 
额面电轴左偏 
QRS时间0.10~0.11s 
左室肥大劳损:QRS波群增高伴ST-T改变 
右室肥大(right ventricular) 
V1 R/S 31,V5 R/S£1, 重度肥厚V1呈qR型 Rv1+Sv5>1.05mV 
电轴右偏 
ST-T改变 
双侧心室肥大(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) 
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 
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-T改变 
1.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
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
由心外膜→心内膜 
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T波高尖 
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 
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
ST-T:从正常心肌→损伤心肌 
心内膜下ST段压低 
心外膜下ST段抬高 
机制: 
轻度缺血:钾离子进入细胞?过度极化?损伤电流?缺血导联ST压低 
严重缺血:钾离子溢出细胞?极化不足?损伤电流?缺血导联ST抬高图6-5 
临床意义 
ST压低/T波倒置:典型心绞痛/慢性冠不全 ST抬高/T波高尖:变异型心绞痛/心肌梗死 
其它:心肌病 心包炎 药物 继发改变 
第五节 心肌梗死 
(myocardial infarction) 
1.基本图形及机制 
缺血型改变 (T波) 
心肌复极时间延长 
3位相延长 
QT延长 
升支与降支对称 
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
由直立变倒置 
损伤电流学说 
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
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-舒张期损伤电流 
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
背离探查电极 
心内膜下ST段压低 
心外膜下ST段抬高 
除极波受阻学说 
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
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
产生电位差 
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
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
损伤型改变(ST段) 
超急性ST段抬高 
损伤期单向曲线 
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除极受阻学说 
坏死型改变 
异常Q波 宽度0.04,深度1/4R 
Q波镜面相 
正常q波消失 
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 
机制 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,正常组织照常除极,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 
2.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
早期(超急性期) 数小时 
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:QRS高/宽 
ST斜型抬高(下壁),T波高耸 
急性期 数小时-数周 
QS/QR波 
ST段单向曲线,T波倒置加深 
亚急性期 数周-数月 
ST段恢复至基线,T波变浅 
陈旧期(愈合期) 3-6月后 
QS ST-T恒定,可出现r/R 
3.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
前间壁: V1、V2 
前 壁: V3、V4 
前侧壁: V5、V6、aVL 
广泛前壁:V1-V6 
高侧壁: I、aVL 
下 壁: II、III、aVL 
正后壁: V7、V8、V9 
右 室: V3R、V4R、V5R 
4.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
非Q波心肌梗死 
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
局灶心肌梗死 
5.鉴别诊断 
ST段抬高:早期复极综合征、急性心包炎、变异型心绞痛、Brugada综合征 
V1、V2:心脏转位、左室肥厚、LBBB、高度肺气肿,qRs/qrS波多为陈旧前间壁心肌梗死 
I、aVL、V5、V6:心肌病、正常心电图 
II、III、aVF:心脏横位、预激综合征 
第六节 心律失常(arrhythmia) 
1.概述 窦性心律失常 
起源异常 被动性:逸搏与逸搏心律(房性、室性、房室交界) 
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 (房性、室性、房室交界) 
主动性 心动过速(房性、室性、房室交界) 
扑动与颤动(心房、心室) 
生理性传导障碍:干扰与脱节(包括心脏的各个部分) 
心律失常 窦房阻滞 
房内阻滞 
传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
室内阻滞 
意外传导 
传导途径异常:预激综合征 
2.心律失常心肌电生理 
自律性:心肌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地、规律地产生兴奋及发放冲动的特性。 
静息状态下,4位相自动缓慢除 
心房肌、心室肌无起搏功能 
窦房结、冠状窦区、心房传导组织、房室交界区、希氏束、束支、蒲肯野纤维 
窦房结60-100次/分 
房室交界区40-60次/分 
希氏束以下25-40次/分 
兴奋性:心肌细胞对受到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能力 
绝对不应期(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): 200ms; 任何刺激不能引起反应。 
其后10ms强刺激科引起局部兴奋产生新的不应期,但不能扩布称有效不应期(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) 
相对不应期:50~100ms动作电位-60~-80mV,除极速度振幅低,传导慢,不应期短 
总不应期:250~400ms;有效不应期+相对不应期 
易损期:心电图T波顶峰前约30ms处;R on T 
超常期:动作电位-80~-90mV,低于阈值的刺激也激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
传导性:心肌激动能自动向周围扩布;蒲肯野纤维及束支传导速度400mm/s;房室结20~200mm/s 
影响因素:动作电位幅度和0相除极速度 
收缩性
					
  
  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