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传统奇特的民间舞蹈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7-01-21 00:26:06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
 休    闲居 编辑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 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5项于上月底公布。其中,项目类别为“民间舞蹈”的共有4项,在首批保护名录中约占六分之一,它们分别是:黎族民间打柴舞、黎族民间舞蹈《咚铃伽》、文昌盅盘舞和苗族招龙舞。 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,一些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已面临濒危状态。所幸对于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舞蹈,我省有关方面正在制定保护计划、落实保护措施。本专题介绍的就是这4项有着古老历史渊源,也有着浓郁海南地方民俗色彩的海南民间舞蹈。   
    一、黎族《咚铃伽》舞蹈 
   历史渊源 
    《咚铃伽》舞是流传在五指山脚下最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。 
    咚铃伽是黎语译音,指簸箕、钱铃和尖刀三种生活用具,是表演《咚铃伽》舞所使用的三件道具。该舞原是民族民间传统的比武竞技活动,后被人们用在簸箕上比武定亲而得名。 
    传说古时候,有一位黎族姑娘同时喜欢上两个青年,她左右为难。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,她选择了在簸箕上用钱铃和尖刀比武的方法,赢者将定为自己的意中人。从此,《咚铃伽》舞便流传在民间。该舞表现了黎族青年为追求爱情敢于拼搏的武士精神,体现了黎族青年执着的性格和勇敢、剽悍精神气质。反映了黎族姑娘崇拜英雄、追求婚姻自主自由的理想信念。 
    该舞产生于黎族“合亩制”的远古年代,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,流传于琼中吊罗、上安、长征一带,现已失传将近百年。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摸底中,悉闻此舞曾在长征镇什盈村一带流传。但走访什盈村及周边几个村的5位年纪70~80岁以上的老人,他们都说不知道,经过深入的调查走访,终于在本县上安乡的什况村寻找到王中信、王兴真两位70多岁老人,他们说在15岁时学过《咚铃伽》舞,并向调查摸底人员作了表演,使濒危灭绝的《咚铃伽》舞重现人间。 
    该舞蹈是双人对打钱铃双刀,传统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一米见方的簸箕放置在一个约0.6米左右的木臼上,表演者一人手舞钱铃棍,一人手挥双刀,在木臼簸箕里按一定招数和套路踩着节奏对打,谁将对方逼出簸箕外,便是赢家。《咚铃伽》舞有古、奇、险、绝的特征,有浓厚的黎族传统民间舞的气息,其表演古绝奇特,表演节奏明快洒脱,表演动作惊险激烈,表演形式独具一格。 
    主要价值 
    ●社会价值:《咚铃伽》舞是黎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,它发源于生活,又经人们的创造而升华,异花独树于海南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中。以其古、奇、险、绝的表演堪称“一绝”。它的挖掘重现,不仅充实了黎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宝库、丰富了黎族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内容,而且又一次向世人讲述了黎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。 
    ●历史价值:黎族人崇拜自然、崇拜祖先、更崇拜英雄。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,黎族人民长期居住在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之中,居住环境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和野兽的攻击,黎族人需要勇气来战胜迷信和各种自然灾害,因而英雄成了人们心中追求理想信念的偶像。黎族的青年男子极具武士精神,他们剽悍、勇敢、执着、善良,为了理想和信念,他们敢于斗争。舞蹈体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美德。 
    ●学术价值:《咚铃伽》舞的重现,再次使人领略到黎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与渊博,领略到黎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。有专家这样评价说:从琼中地区的《咚铃伽》来看,它与流传于保亭、五指山、陵水和乐东等地的《钱铃双刀》舞在基本动作和韵律上是相同的,流传于各地的《钱铃双刀》舞是否由《咚铃伽》舞发展变化而来,《咚铃伽》舞的重现,对研究黎族舞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很有研究价值。' 
[1]
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
  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