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服补中益气汤没有效果?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6-03-23 09:27:02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>>>>>>>>提问我脾胃虚弱较长时间了,形体消瘦,吃得少,稍微吃得多一点点就有饱胀感,常常疲倦乏力.因听说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,(炙黄芪30克,炒白术15克,党参15克,炙甘草10克,升麻8克,柴胡6克,陈皮10克,当归6克),服上方10剂,睡前服,服完后感觉没什么效果,还是食少腹胀,疲倦,四肢没力.是不是我脾虚日久,要不要加枳壳等行气药啊?望赐教
休 闲  居    编辑
>>>>>>>>休闲养生网回答:补中益气汤《脾胃论》(补益剂:补气)
    [组成]
    黄芪(病甚,劳倦热甚者一钱)15-20g、甘草(炙)5g、人参(去芦)10g、当归(酒培干或晒干)10g、橘皮(不去白)6g、升麻3g、柴胡3g、白术10g。
    [用法]
    水煎服。
    或作丸齐每服10-15g,日2-3次,温开水或姜汤下。
    [功用]
    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
    [主治]
    (1)脾胃气虚。
    发热,自汗出,渴喜温饮,少气懒言,体倦肢软,面色皎白,大便稀溏,脉洪而虚,舌质淡,苔薄白。
    (2)
    气虚下陷。
    脱肛,子宫下垂,久泻,久痢,久疟等,以及清阳下陷诸证。
    [方解]
    本方证是因脾胃气虚,清阳下陷,以及由气虚而致摄纳不力所形成。
    脾主四肢、肌肉,脾虚则四肢、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,故见肢软体倦,神疲少力。
    脾胃虚则谷气不盛,阳气下陷阴中,故见发热自汗,脉洪而按之虚软,舌淡苔薄白,其非外伤发热可知。
    脾胃虚则中气亦虚,摄纳不力,升举无能,故有脱肛、久泻、子宫下垂等症。
    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;
    人参、白术、炙草健脾益气为臣,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。
    配陈皮理气,当归补血,均为佐药。
    升麻、柴胡升举下陷清阳,为补气方中的使药。
    综合全方配伍大意:
    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;
    一是升提 下陷阳气,以求浊降清升,于是脾胃和调,水谷精气生化有源,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。
    中气不虚,则升举有力,凡下脱、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。
参苓白术散可治脾胃虚弱,附下以供参考。
    参苓白术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(补益剂:补气)
    [组成]
    莲子肉(去皮)500g、薏苡仁500g、缩砂仁500g、桔梗(炒令深黄色)500g、白扁豆(姜汁浸,去皮,微炒)750g、白茯苓1000g、人参(去芦)1000g、甘草(炒)1000g、白术1000g、山药1000g。
    [用法]
    为细末,每服6g,枣汤调下,或作汤剂,用量酌情增减。
    [功用]
    益气健脾,渗湿止泻。
    [主治]
    脾胃虚弱。
    食少,便溏,或泻,或吐,四肢乏力,形体消瘦,胸脘闷胀;面色萎黄,舌苔白,质淡红,脉细缓或虚缓。
    [方解]
    本方证由于脾气虚不能运湿,则湿自内生,出现大便稀溏或泄泻,舌苔白。
    胃气弱不能纳食,故食少,甚或不思食。
    更由于脾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,故形体消瘦,四肢乏力,面色萎黄,脉现细、虚、缓。
    胃气失降而上逆,故有呕吐或干哕。
    中焦气机不畅,故胸脘满。
    本方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为主,配以扁豆、苡仁、山药之甘淡,莲子之甘涩,辅助白术,既可健脾,又能渗湿而止泻。
    加砂仁之辛温芳香醒脾,佐四君更能促中州运化,使上下气机贯通,吐泻可止。
    桔梗为手太阴肺经此经药,配入本方,如舟楫载药上行,达于上焦以益肺。
    本方证而兼现肺气虚,久咳痰多者,亦颇相宜。此即培土生金法的运用。
  
  
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