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耶非耶说“纳米”
              人气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              发布时间:2003-12-01 21:34:17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,许多微电子、生物医药、化妆品、能源及化工产品的品质和性能,都因为使用了纳米材料而得到显著改善。
    
    与此同时,人类与纳米颗粒物接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。
    
    尽管纳米颗粒物在大气颗粒性污染物中所占的绝对质量浓度并不高,但数量却远远超过了其他污染物。尤其需要人们关注的是,由于纳米颗粒物非常小(直径为1~100nm),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人体正常细胞内,因此,对纳米颗粒物进行安全性评价,防止因纳米技术被滥用而导致健康危害,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    
    纳米颗粒物从哪儿来
    
    ★汽车尾气
    
    ★电焊产生的金属烟气
    
    ★烹调产生的油烟
    
    ★人造纳米材料
    
    通过纳米颗粒物的来源,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自己是否接触了纳米颗粒物。例如,纳米材料的科研人员以及纳米材料的生产者,可以经呼吸道、口和皮肤接触纳米颗粒物;普通人可以通过空气吸入、涂抹防晒霜、穿纳米服装、使用药物和植入人造骨等途径接触纳米颗粒物。
    
    纳米颗粒物有哪些特点
    
    与其他可吸入颗粒物相比,纳米颗粒物吸附力强、表面不饱和化合键很多,更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有机物,成为多种有机污染物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;它还能富集空气中的农药、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和砷、汞、镉等重金属元素,形成共污染物,造成快速、广泛而持久的环境污染。
    
    在空气中,纳米颗粒物是以气溶胶形式存在的,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,并随人体呼吸过程进入肺组织深部,进入血液迁移到其他组织器官。
    
    在水中,由于布朗运动等作用,纳米颗粒物很难沉降,能使水形成悬浊状态。水生动物,如水蚤和鱼能富集纳米颗粒物,使之进入食物链。
    
    在土壤中,纳米颗粒物能畅通无阻地在土壤中转移,也能被蚯蚓、细菌吸收和进入食物链。
    
    纳米颗粒物的潜在危害
    
    损伤呼吸道
    
    1994年,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(ICRR)公布了纳米颗粒物在人呼吸道中的沉积特征:
    
    ·7~l00nm的纳米颗粒物在肺中的沉积量最大。
    
    ·20nm的纳米颗粒物主要沉积在肺泡中。
    
    ·沉积量与空气中纳米颗粒物浓度成正比。
    
    ·气管内滴注的纳米颗粒物多残留在肺泡和肺间质中。
    
    ·沉积在肺中的纳米颗粒物可引起炎症反应和肉芽肿,甚至能引发肿瘤。
    
    可长期残留在体内
    
    在多数情况下,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直径大于50nm的外源性颗粒物,而直径小于50nm的纳米颗粒物则能够躲过巨噬细胞的免疫监视,转移到肺外组织,使机体难以清除它们。
    
    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
    
    可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
    
    纳米颗粒物能附着在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的表面,一旦与蛋白质和肽类物质结合,就能改变其立体结构和功能,导致某些严重后果。
    
    总之,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纳米技术为人类造福,另一方面,应加强对纳米颗粒物的检测、安全评价、控制和消除方法的研究,以减少或避免纳米颗粒物的污染和危害。
    
(转载自《健康报》)
 
  
   ≡ 查看、发表评论 ≡